天门东乡黄氏宗祠
天门东乡黄氏宗祠
天门东乡黄氏宗祠
天门东乡黄氏宗祠
天门东乡黄氏宗祠

黄氏渊源及历史

 
南陆公像
 

    黄姓,一个遍布世界的姓氏,一个古老而具开拓进取精神的氏族。在历代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诸方面都有颇大影响,做出了令人惊叹的贡献。在华夏三千多个姓氏中按20世纪90年代人口统计位居中国大陆第七大姓氏、台湾岛第三大姓氏、海外华人中第四大姓氏。

    据《黄氏族谱》记载,黄姓源自于五千年前的黄帝轩辕氏。黄帝的第八代孙,颛顼帝的曾孙南陆公受封黄邑,食邑黄城,以地为姓,成了黄氏的肇基始祖,成为黄邑的统治者。黄氏宗族就是以贵族的地位在黄国的土地上一代传一代地繁衍分支,发展起来的。

    历夏、商、周三代二千余年,约繁衍50代至公元前648年的春秋末年,黄国被楚国吞并以后,遗族之中有的留居故土,坚守残破家园;有的流落四方,从头重创家业。历亡国之痛后,到了战国,在开拓进取中,以春申君黄歇为代表的黄族再次兴起。

    随年代推移和黄氏历代分支繁衍,人口增多,必须采取分支迁居的方式,来维持宗族的繁衍与发展的局面。因此,黄氏宗族根据中华民族留长迁幼的传统方式,各房留长子往黄国继承祖业,次子以下的兄弟外迁移居他乡,另创基业,自立自强,兴旺发达。

    经过四千多年的历代迁移传播,大江南北,黄河之滨,长城内外,海内国外,五洲四海,处处都有黄氏宗亲在居住,在创业,在发展。黄氏子孙,勤劳智慧,遵纪守法,艰苦创业,处处繁荣昌盛,丁财日炽,人文蔚起,形势喜人。

    黄姓文化:孝道传家 祠堂兴学 开拓进取

    黄姓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丽代表,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一种珍贵财富精神,尤其自古以来黄姓文化以孝道传家、祠堂兴学、开拓进取而著称。

    一、孝道文化

    孝”是中国文化最深层最根本的基因。历史上“二十四孝”是中国孝道的典范,而“二十四孝”中黄姓就占有两名,即黄香和黄庭坚。

    黄香,魏郡太守,官拜左丞尚书令,是举世著名的大孝子和黄姓公认的大始祖。汉章帝曾以“江夏黄童、忠孝两全、天下无双”的御书赏赐黄姓家族。黄香被后人尊为中国传统孝道的代表。

    《三字经》有“香九龄,能温床,孝于亲,所当执”的描述之语。他的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称黄香为中国孝子的第一代表。

    之后,黄氏子孙多能继承孝道美德,又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大孝子,如晋朝时广东东莞县的黄舒受到官府的旌表赞扬,后人为他建祠庙,当做神来敬祭祀。迄至唐代,载于《新唐书  孝友列传》的黄氏孝子有歙县人黄芮、资阳人黄昇、贵溪人黄舟、邵武人黄桓、泉山人黄嘉猷。其中尤以黄芮最著名,朝廷对其家庭旌表门闾,列名国史。到宋代又产生了黄庭坚,将宗族孝道发扬至善。他虽官至太史,却坚持每日亲自为患病母亲洗涤便溺器物,从无间断;母过世后又结庐墓下守孝,后人尊他为传统孝道的代表。到了宋代,孝子还有资兴人黄观象。

    由于黄氏宗族非常重视对族人的孝道教育培养,将之纳入家规家训,作为百行之源,因而代代传承不绝。纵观历史,见于史传、方志、家谱等文献记载的黄姓中的孝子孝孙数量众多,不胜枚举。正如明人顾清所说:“黄氏,盖纯孝一脉,累世相承,所以根于心而发之事者,固有自来也。”

    二、祠堂兴学

    修祠建堂、兴学助学乃中华民族一种传统文化元素载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黄姓族人较集中处,一般建有祠堂,作为汇聚族人祭祖、议事、处理族内事务之所。各支系族人以祠堂或清明会为单位选出族长及管理人员,经办宗族公田收支,冬至、清明祀典,订立族规,规戒族人,调解纠纷,研究宗族公益事宜。

    以四川岳池县为例: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湖广、福建、湖南、湖北等省黄氏族人奉旨填川垦荒,迁入岳池插占落业定居的有三十多个支系。他们先后在城乡建宗祠多处并组建起“岳池黄氏宗族自治会”。其办事机构设正副会长、参议、文牍、庶务等人。为团结族人、兴办教育及宗族公益事业发挥了作用。祠堂或会所都订有继承、弘扬黄氏孝友家风、遵纪守法、不凌弱暴寡和公田收支管理及兴学、祭祖等族规和规定。

    如《岳池黄氏宗族自治会》简章第二条:“敦行孝悌、笃睦宗族、遵守国法、讲求家庭教育、提倡子女职业、救助贫困生活、提倡各种公益。”1882年《江夏郡谱》列族规12条: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邻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借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理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善良。

    黄氏以耕读为本,历来重视兴教育人。历代黄氏宗族共议之族规无不将办学、助学、奖学列为要项而力行。散居各处之黄人,凡建有宗祠的,多以宗祠为校舍兴办蒙学来解决本族及邻近他姓子弟的就读问题。岳池黄氏先后依托祠堂开办有“黄氏自立国民学校”、“两湖小学”,黄氏还与刘、范、谢、郭联合共办了“闽馆小学”。族内所办学校的教师由公田收入延聘,本族学子免缴学费,其奖学、助学的方式和办法则各异。

    三、开拓进取

    黄氏家族精神还体现在不断开拓进取上。纵观黄姓发展的历史,始终都贯彻着一种开拓进取精神。最初黄人由华北燕山地区—个崇拜黄鸟的狩猎小氏族向东南远徒,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部族集团后,迅速发展成为仅次于凤鸟氏族的凰鸟氏族。后又与中原东迁来的黄帝之孙颛顼结成婚姻氏族,并随之迁入中原大地开始农耕为主的生活并建立起闻名的“西黄国”和中原“潢川黄国”。之后又遭灭国之灾,迫迁到穷乡僻壤的恶劣环境中。在社会这种大变迁中,许多群体都被淘汰了,而具有开拓进取精神的黄氏群体则能适应新环境,并在大演变中生存发展壮大起来。

    黄氏家族能在各种逆顺环境中一路走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靠的就是一种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不断适应进而奋起的开拓进取精神。黄姓氏族的开拓进取精神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当数黄峭山公。在黄姓族人中,峭山公是一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海内外黄姓万派共宗的黄氏大显祖。今天国内外各地黄姓都自称为峭山公的后裔。

    峭山公(公元872一953年)为黄香公后裔第138代祖。公以勇猛仗义,组义师御寇,屡建军功而闻名,唐王封为工部侍郎、奎章阁学士、千户侯。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建立梁朝,李克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公不愿卷入朱、李之争,告老解甲回到邵武和平乡,创办“和平书院”,教诲族中子弟和乡邻后人,培育出一大批济世之才。峭公娶上官、吴、郑三位诰命一品夫人,各生7子,共21子,有孙子女、曾孙子女数百人。他们的后裔广布于海内外,千余年来人口已逾千万之众,创建了一个古今罕见的巨大家族。

    峭公极具开拓进取精神。公元951年,峭公8旬之年一,公置酒备席,大宴族人亲友,集21房子孙于膝前,然后宣布了一个惊人的旷世大决定。公说:“余将有九泉之虞,为子孙计,莫若尔等择地而居,以祈大昌。吾半身戎伍,走遍半个天下,闽粤章赣浙等地山环水秀,饶沃千里,多已荒芜,甚好经营。尔等往此闲区业务耕桑,便成乐园。三房各留长子侍奉。吾将钱八万贯、金银八百秤作21份均分,其余18子俱可信步由天,命名随地。池水之鱼,远逊云中之鹤。谁云散不如聚,而共恋此一方乎?岂不闻燕雀怡堂而殆,鹪鹩巢林而安。余之多惧,良由此也。”于是以新修家乘各授一册,命诸子卜吉登程,并吟诗一首,作为认宗诗。《认宗诗》云:“骏马堂堂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这首《认宗诗》亦称《赐子诗》,是黄人征服新环境、四海为家、落地生根、人定胜天的拓展精神的象征和标志。峭公这种居安思危、不恋故土、以四海为家的远大目光,鼓舞着代代黄人从内地到沿海,拓展南国,走向海外,将黄姓的种子撒播到全世界。

天门东乡黄氏宗祠 版权所有
2013-2020